2011年8月15日

粵語流行曲--改編


《雨愛》本是楊丞琳主唱,後粵語版改由樂瞳演唱,豈料在YouTube猛遭劣評,先不說她的唱功,我想批判的是這個粵語化就當成抄歌的這個想法。
香港粵語流行曲自1950年代開始發展便有改編歌的概念,一路不絕。早若鄭君綿時代的「煲燶粥」(Sealed with a Kiss)、又或芳艷芬的「孩兒自幼受了父愛」(Que sera sera,標題為筆者所加)等,到後期許冠傑的《麻雀耍樂》(A Little bit of soap),到後來日語改編時代,如張學友的《李香蘭》(行かないで)、譚詠麟系列等,在此不贅。它們構成了香港樂壇的重要部分,雖然謂外地曲,譜上粵語詞後,立即令歌曲生色不少,大家唱K時亦可方便的以粵語唱出不同語言的歌曲。
到了近年,有一些(新晉)歌手的歌仍有改編的現象,這不奇怪,特別是本地作曲人的曲大家聽濫了,又想聽聽如果這首歌有粵語版會如何,也有這個現象。那些歌是標明粵語版的改編曲的,但是原曲的支持者則一味說原曲怎好怎好,粵語版就怎麼難聽(間接投訴粵語詞),「好心佢就唔好抄人地隻歌啦」。
聽眾不了解歌曲已交版權費/徵得同意等,只懂說是抄歌,你這不是冤枉是什麼?
某隊香港的稱謂搖滾樂隊的某軟性飲品的歌曲「●時起●」那些就真是抄得十足十兼自稱無聽過那首歌。你改編我唔怪你啊,改編改到神神化化……
總而言之,未了解真相前,請勿胡言亂語。你可以批評他的唱功,但你單純為批評粵語填詞而批評,那就是無充分理據,不可以說「總之就唔得啦」,那是哪門子的話?

2 則留言:

嘉煒 說...

haha 60-80年代時香港是以「口水歌」作為音樂文化及流行樂的先鋒,直到尹光、Beyond等音樂單位使用原創華語歌曲才打破了這種「市場慣性」(儘管最先用華語原創歌是一些由獨立走上主流一段時間的樂隊,例如「黑鳥」)
搞錯了音樂是「改篇」還是「抄襲」,這些是因為香港人總不會留意歌曲的幕後班底吧?未搞清原作者就說是抄,就算是近期的《給自己的信》也是改篇歌,我也聽了不少說是抄歌的投訴聲音。而再數較早前「B哥」的《日日是好日》其Music video是取得Bon jovi的《have nice day》mv版權也被網友視為「抄襲」,可見一般香港人實分不清改篇和抄襲的分別

Azurino 說...

多謝呢位讀者,我身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