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6日

粵語人睇吳語(上海話)

 很久沒有更新這邊,實在非常抱歉,不過由於這裡沒有讀者,所以基本上我有時間先會寫野。

根據維基百科數據,廣義的吳語使用人口約有七千七百萬,
與粵語的使用人口相若,嚴格的上海話使用人口約有九百到一千萬。然而,在上海,普通話卻成主流,但在香港和澳門主流語言仍是粵語。筆者並非語言學出身,但對語言有點興趣,拙文將為大家慢慢解析。(行文方便起見,國語/普通話/華語在文中統用普通話;粵語/廣府話/廣州話/廣東話統用粵語)

首先是政治地位不同。上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人口流動頻繁,亦匯集全國各地、甚至世界不同地方的人,教育政策由中央政府制定,嚴格要求由小學開始,以普通話授課上課,社會溝通、媒體傳播共同語言是普通話;香港、澳門是「特別行政區」,居民以祖籍廣東的人佔最多,即使是廣東非粵語區或外省人口,因要於香港謀生,鑑於英文程度未如中文般佳,而且粵語是社會溝通、媒體傳播、教育的共同語言。

接著是教育政策、媒體和家庭環境差異。上海目前外省民工數量佔全市之半,許多父母不會講上海話,下一代也自然欠缺家庭環境,令上海話的情況較為堪虞。而且有道「進了學校門兒就等於進了北京城兒」,學校對方言規管嚴格,令上海本地學生在課後也寧可講普通話不講上海話。有些「和諧」媒體上,批評說方言是不文明一類無稽之談不難看見,也有外省人認為說方言是排斥他們的表現。2009年12月,有一位聽眾向節目《音樂早餐》短訊說︰「求你們不要再說上海話了,我討厭你們上海人。」主持隨即回應︰「請你以一種,團成一個團的姿勢,然後,慢慢地,比較圓潤的方式,離開這座讓你討厭的城市。」主持隨後道歉,但可以看出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矛盾之烈。粵語到目前為此還未需要出什麼小學教程--廢話,年年月月分分秒秒都在講粵語,要教的嗎?上海話則不同,現在也要出《小學生學說上海話》來讓學校老師教育下一代怎樣講上海話,滬語的瀕危度可見一斑。

媒體影響方面,諸位看倌,雖然大家說不看TVB,可是無綫劇集在中國也不乏市場,有許多人倒是因為無綫的劇集而學習講/聽粵語,甚至筆者試過有廣東南番順一帶的朋友半開玩笑跟我說是看TVB學粵語的。無綫的劇集和綜藝節目雖然大部分時候無聊兼無料,但畢竟是以粵語為中介語言;八、九十年代的周星馳系列電影也好,王晶、黃百鳴的港產片也罷,都為促進粵語在中國其他地方發展提供了契機。別忘了粵語歌曲--粵語歌的生態,可謂萬千世界無奇不有,有老派的汪明荃、葉麗儀,口語入詞的許冠傑,痴情系列的呂方、李克勤,魅力四射的羅文、張國榮、梅艷芳,或是街頭大笪地的尹光,甚至是筆者想不到形容詞的TWINS和陳偉……(又忘了,唉),在中國於不同程度上都有市場,令粵語成為唯一可以和國語歌抗衡的中文歌曲語言。香港的電台節目亦為一些較「前衛」的中國網民熟悉,特別是商業電台的節目。很難想像上海聽眾會喜歡聽粵語廣播吧。

上海這方面早年不太樂觀。上海曾經在1990年代中期有過一套電視劇《孽債》,講述於六七十年代知青下鄉時於鄉間誕下的嬰孩如今長大成人回到城市找回親生父母,產生與現有家庭發生問題的故事,基本上是上海話對白,偶爾有些普通話,但後來的滬語劇一律被取消。近年來風魔中國大陸的電視劇《愛情公寓》本為普通話對白,筆者在網上找到了滬語配音版,甚至有網上的上海話名配音員參與配音,實在「交關結棍」(好犀利)。上海有一名著名配音員林棟甫,之前伙拍一名東歐姑娘,居然做起上海話節目《三人麻辣燙》來,東歐姑娘恐怕講得比大多數上海青少年好得多。她嫁來上海後,家婆就開始要她說上海話,結果日積月累,流利得很!近年來,上海社會也開始有復興上海話、提倡講上海話的風氣,電視台終於開了一檔新聞時事節目《新聞坊》,說說時事,但主持人仍算後生,發音難免遭詬病。至於上海本地的電台廣播,絕大部分都是普通話,滬語節目只有郊區一個名為「阿富根」電台才有得播,有說書、新聞等節目。

我們有黃子華、詹瑞文的棟篤笑,北方有郭德綱的相聲,上海要數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了。上海的笑匠不少,但周立波應是頭一個在電視上用滬語說笑的。海派清口也會講普通話的,但滬語佔大多數。海派清口出現初時受到不少歡迎,但後來因為周立波的個人因素以及他改用了普通話說笑(在鳳凰衛視做的《一周立波秀》是普通話廣播的),令受歡迎程度大減,但仍然不乏支持者。

粵語體育評述相信粵港澳的朋友都絕不陌生,而且球隊以至運動員譯名均為港人津津樂道,要比普通話的簡潔得多,諸如伊巴謙莫域(伊布拉希莫維奇)、車路士(切爾西)、祖雲達斯(尤文圖斯),更產生許多本地就這些譯名產生的次文化稱呼,諸如「軌」、「鏝」、祖記,或者把運動員和名人比較,例如艾辛。不論now、有線、ESPN(顯示為正體粵語譯名)、珠江體育(顯示為簡體普通話譯名),評述時都一律採用粵語譯名,那當然,我們的母語是粵語嘛!連外國電影都要粵語配音啦,何況體育評述?這種想當然在上海一帶,又是不存在。上海自有足球評述進入電視廣播時代以來都是用普通話作評述語言的,令一班上海話為母語的體育愛好人士大為不爽。終於在2012年,PPTV申花台上,筆者一名朋友參與了首場上海申花足球賽事的滬語足球評述,但是明顯普通話的球員譯名到了上海話的感覺跟到了粵語的感覺是差不多的,結果就是「詰屈聱牙」(粵語謂繞口㔆手)了。

想寫的太多,先就此擱筆。

後記1︰上海本地人跟我們不喜歡蝗蟲是一樣的,他們也會稱呼不文明的外省人為蝗蟲(又稱YP,謂安徽人又謂白完[皖],總之叫法多多)。筆者的上海朋友有不少都會講流利的粵語,筆者也有很努力的去學上海話。和諧是容許一百個人講一百句話(這個話既指說話又指方言),而又互相尊重。樹大有枯枝,上海人也許
有些害群之馬,但願香港人不要把他們也視為強國蝗蟲。

後記2:現在有好多人會亂寫上海話/寫白字,原因是他們沒有像粵語書寫般的語言環境(多謝啲八卦雜誌啦),例如儂做啥(你做什麼)可能會被寫成「弄組撒」,人又寫成「寧」(上海話同音),內伊組特又寫了「拿伊做脫」(即係粵語隊冧、做低佢)。如果粵語有人將好犀利寫成「猴塞雷」,不知道諸位看倌作何感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