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1日

結構

大家也知道「結構」的結字的讀音,構呢?
「救」還是「扣」?
新聞報道香城考評局經常讀作救,不一定對喔!
查粵音韻匯,兩者皆有。gau3和kau3都有。
商務學生字典 ( 盛九疇著 ) 則寫[gau3 / kau3 (語)]。
告訴大家,「救」是錯的。
何解?且看維基之解︰

何文匯根據宋朝廣韻》一書中的切韻方法,為很多與《廣韻》所載不符的粵音重新訂立標準,亦因此讓許多讀了幾十年的古音產生了變化。

例如:結構的「構」,粵音一向讀以k為聲母(讀扣),但依《廣韻》為準,正音運動堅持以g為聲母(讀救),但「溝」,根據《廣韻》應讀「㞗」(音 鳩,指男性性器官),何文匯則避開「粗口音」,並說這是「古音」,不必「正」,可見甚麼「正音」只是他一人隨意決定矣;另,擴張的「擴」,粵音則讀為 Kong(抗),但正音運動則改讀為Kwok(廓)。

進入21世紀,香港的主要媒體受正音運動影響。在香港的電視及電台新聞報告,播報員要每一個字都咬得和正音運動所提倡的字音一樣。

由於正音運動大幅度的更改了一向古老的讀音,被一些年輕人及年長的學者視為「謀殺廣府話」而加以反對,其中以從1980年代開始在《明報》專欄批評「正音運動」「矯枉過正」的王亭之(當時另一反對者哈公已病逝)為反對派的中堅份子,指被「正音運動」所「正」的音大大減低了廣東話的流暢和靈活性,所謂「正音運動」的音實際為「邪音」,為「病毒音」。

反對者指出,語言學家已得出結論,語言會經過時間和歷史因素而慢慢改變。所以以何文匯的說法,以宋朝所出版的《廣韻》作為粵語發音的依據實際並不準確,因它忽略了南宋四朝對廣府話的深遠影響。反對者也認為,年輕一輩不搞清楚「正音運動」的可取性,只「以訛為巧」而改讀所謂「正音」。另外傳媒及政府亦盲目地跟隨,令廣府話陷入了一個危險的境地。

「正音」的爭辯在年輕的一輩中時有發生,因年輕人中亦分了反對派及跟隨派,這些爭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網上討論區開始,其中以香港高登討論區最為熱烈。

2007年香港、北美兩地有粵語文化傳播協會發起「要求加拿大新聞節目更正粵語發音」的抗議行動,反對「病毒音」,支持「廣府話救亡運動」。

有反對者直截了當地指出: 何氏等人編著的《粵音正讀字彙》,根本是一堆垃圾,毫無價值的廢物。任誰會看《廣韻》的反切,也可以「製造」出來(當然還需要時間)。……環顧海內,就只 有香港一隅中的一位何文匯博士,甘冒天下之大不韙,高倡「粵語正音」,把他一己誤見,傳遍社會各界。更可怕的是,香港學界(包括大、中、小學,尤其是搞教 育的人)居然樂於採用,視錯誤為正確,視私見為定論,視廢紙垃圾為高文典冊,視語言學棍為音韻權威。……「粵語正音」的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如果社會大 眾(尤其是搞教育的人)肯花點時間冷靜思考,不盲目訴諸權威,就是再有十個何文匯,「正音」的陰謀也決不會得逞。

這就清楚地顯示了何文匯的詭計。
又睇睇Kahoo的blog
其網粵語文化推廣協會之文章為其上。
由此可見,讀結「救」、「廓」大的人是多麼的愚昧。
一千年前的洛陽音豈可作現時的標準!?
語言學有樣名詞叫「約定俗成」,就如上環磅巷的磅 ( Pound ) 並非指重量單位「」,而是取自當時由英國人設立的一個飼養牲畜的圍圈(英文也是「Pound」)。但前人已譯作磅巷,難道又要大費周章地改做「牲畜圍」或其他的名嗎?不!
正如我們不應把結「扣」作「救」、「礦」大作「廓」大。
為何還要跟住錯誤的讀音?跟一千年前的粵韻倒不如去一千年前居住!
粵省現時的新聞尚未被污染,尚有一息希望,但願何文匯這傢伙的蛋頭之言論能被早日遺忘。
附︰廣東話叫法有錯︰

粵語,又稱白話廣州話廣東話粵方言,是一種屬漢藏語系漢語聲調語言。在中國南方的廣東中西部、廣西中南部及香港澳門東南亞的部分國家或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對嶺南的稱謂「越」或「粵」。由於在語言學分類上,中國北方學者與廣東及西方學者有分歧,故粵語屬於一門方言抑或是一門獨立的語言尚有爭議。

使用粵語的人群普遍將粵語稱為“白話”。廣東和港澳的粵語使用者一般則將粵語直接稱為“廣東話”,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粵語使用者因為無“廣東人”的認同,故通常直接將粵語稱為“白話”。海外華人社區則普遍稱為“粵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