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9日

[轉載] 一絲不掛

一絲不掛
文匯報
B16 | 副刊文匯園 | 詞話詩說 | By 梁偉詩

2010-05-11
林夕是著名的「佛家詞人」。林夕本尊不但念珠不離身,更開創了在樂壇頒獎禮上「多謝如來佛祖」的致謝先河,近作另闢蹊徑如〈太陽照常升起〉、〈不來也不去〉、〈生死疲勞〉、〈顛倒夢想〉也 禪意迭出。最近林夕在陳奕迅EP《TimeFlies》發表的〈一絲不掛〉,同樣延續了「林系佛line」 的品牌式創作傳統,在大路情詞中隱然佈置了韻味深長的佛家語和中國傳統文化意象,使得 〈一絲不掛〉既意象綿密又棉裡藏針,聽眾仿如追隨其智慧結晶上天入地。

驟眼看去,〈一絲不掛〉原是一個老掉牙的「重遇舊愛」故事。開端(A段)即以男主人公第一身講述前度情人再度出現,讓他止水不波的心泛起漣漪,並回憶起從 前相戀時儼如被對方牽着走,予取予攜;男主人公不但受情人所「遙控」、直至「勒到呼吸困難才知變扯線木偶」,更毫不諱言一直沉溺於「綑綁」、「纏繞」、 「欲斷難斷」中不能自拔。林夕就在這個庸常的愛情故事中,巧妙地選取了一個非常獨特的意象──「絲」。「絲」通常指衣物衣飾,「一絲不掛」一般解作赤身露 體脫光光。林夕〈一絲不掛〉的「絲」卻另有所指,當中的「絲」即絲線,如釣絲、風箏的絲線。通過「絲」,主體可以操控處身另一端的客體。〈一絲不掛〉的 「如一根絲牽引着拾荒之路結在喉嚨內痕癢得似有還無掛」就是指上釣的魚兒在痛苦掙扎;副歌部分,也直言如果把這份情割捨掉,便如「斷線風箏會直飛天國」。

林夕〈一絲不掛〉全詞最嚴密的裝置,則是緊扣了「一絲不掛」在佛家語中的涵義。「一絲 不掛」一解為一縷衣飾,源出《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專指超然灑脫毫無牽掛,絕無患得患失的念頭,絲毫不受塵俗的牽掛,是很高的修持境界。 「一絲不掛」又作「寸絲不掛」,指魚類不受釣絲的糾纏掛礙。《景德傳燈錄.普願禪師》:「陸(亙)異日又謂師曰:弟子亦薄會佛法。師便問:大夫十二時中作麼生?陸云:寸絲不掛。」陸亙的意思是,我一天到晚不受任何俗念的牽 掛,是謂大超脫。

回到林夕〈一絲不掛〉,〈一絲不掛〉並非勸導聽眾要心無掛礙的勵志歌或宗教宣傳歌。林夕反而表現出過盡千帆、極具智慧的「扭橋」,乾脆把「一絲不掛」的佛家意味倒過來用─即割捨不下泥足深陷固然是勘不破情關,無法心無掛礙,可是,對於凡夫俗子,愛情 真正讓人神魂顛倒的,正是因為有所束縛,因此道出天問式慨嘆:「難道愛本身可愛在於束縛?」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一絲不掛〉反過來為凡夫俗子追逐感情、 愛得死去活來自我解說─愛令人生活有重心、有牽繫。只要有愛的對象,個體再也不是獨立蒼茫的生命體,而是有哭有笑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紅塵中人。
值得注意的是,〈一絲不掛〉發展到「難道愛本身可愛在於束縛?」一句,全詞本已非常完整,題旨亦相當清晰;最出人意料卻是最後一句畫龍點睛的低迴詠歎: 「無奈你我牽過手沒繩索」,神來之筆把「繩索」與「絲」產生連繫。這裡的「繩索」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紅線」或「赤絲」。中國傳說中一直謂「中國愛神」月 老每每為有緣男女「扯紅線」,把「赤絲」繫在兩人足上玉成其事。七十年代顧嘉煇作曲、葉紹德填詞的〈啼笑因緣〉,就曾寫過「赤絲千里早已繫足裡」的傳統意 象。因此〈一絲不掛〉中「無奈你我牽過手沒繩索」對於「有緣無份」的感嘆,同樣牢牢緊扣在「赤絲」隱喻上,通過文化意蘊把詞義推深到另一層次。
觀乎此,林夕〈一絲不掛〉其實是一首設計非常周密的作品。由「絲」作為核心衍生出絲線、釣絲、風箏絲和赤絲,想像出「遙控」、「勒頸」、「綑綁」、「纏 繞」、「捨割」等來描述一段感情關係,並動員一切與「絲」有關的意象,連過渡句「以為青絲不會用上餘生來量度」,亦以「青絲」指代煩惱(青絲->煩 惱絲->煩惱)。〈一絲不掛〉一系列「絲」語組織起來渾然天成,仔細咀嚼自得箇中三昧。正因為〈一絲不掛〉指向操控者與被操控者的關係,也為〈一絲 不掛〉官方MV帶來靈感,透過沙畫投影概念讓陳奕迅在「白紙」上翻滾。沙畫藝術家海潮就在黑暗中施展其「翻雲覆雨手」,把陳奕迅玩弄於股掌之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