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7日
[粵語歌評/1980s] 談談鄭敬基、黃寶欣、黃敏華系列+附陳百強歌曲略評
文/CLPRO
動筆之時為2011年5月中,話說筆者早在2010年末時想探尋一些新歌來聽,鄭敬基和黃寶欣的《酒杯敲鋼琴》成為了第一首接觸他們的歌曲。鄭敬基嘛,小時候看烈火雄心(什麼)飾演司徒拔,再接觸是WOWtv,然後在面書偶談數句後,他轉了A/C,也沒有聯絡了。他算不上十分英俊,也算不上十分唱得(相比當時歌手),不過當然他的歌曲有一定的市場的,只是到了後來市場逐漸被其他歌手的歌取代,加上鄭生移居加國嘛,所以就越來越少歌,那時他還蠻悲觀的,還給自己其中一張碟取了個名字叫「香港最後探戈」。
翻查資料,他可是十分厲害的,主力是作曲,偶有填詞,但不多,連唱,有試過三連環(曲詞唱)的。
黃寶欣是某娛樂公司和TXB主辦的歌唱比賽選手冠軍(沒記錯的話),加入樂壇一會兒後便沒再唱歌,容後再談其歌曲。
黃敏華,第一次聽她的歌是《挑戰》,是首Techno/Trance (?,我不會的,亂作)類的歌吧。1988漢城奧運(今稱首爾)時的聖火主題曲,她簽Sony ATV Publishing。其他歌嘛,以下會談。
三位歌手的歌,首兩位保守估計佔七成以上的歌由潘偉源/潘源良(所謂「二潘」)填詞,當中又約有三份之一是外語改編歌。當時充斥著許多新歌,因為都是外語改編歌,而填詞質素的參差(此處非謂二潘填得差)也影響歌手的星途,造成歌曲千篇一律的情況。
鄭敬基的歌,老實說偏催眠。
睡前聽倒沒所謂,早上上班聽回到辦公室時你應該沒什麼精神,要麼打呵欠要麼伸懶腰。
黃寶欣和黃敏華的歌的填詞除了二潘之外,還有其他詞人,不過不多談了,免得又得罪前輩。二人的歌的內容某程度上反映當時青少年對戀愛和前路的疑惑、不明的探索,以及有關心態的合理呈現。
雖然「雙黃」(姑且容我這麼叫)現已消失於樂壇,不過好歌始終會有知音人。
隨著科技進步,近若日韓,遠若歐美,對漢族而言偏門若阿拉伯語、印度語、泰語歌曲,點數下滑鼠鍵盤便唾手可得,歌曲就更經不起歷煉。
有人說DANNY陳百強的歌是歷久不衰的,同意!
《幾分鐘的約會》、《等》、《漣漪》等等,可說是幾首經典作。都市人生活忙碌,DANNY的歌曲如心靈雞湯一樣滋養著我們,可謂洗滌心靈吧。(笑) 某程度上DANNY和JOE (鄭敬基)的歌路有些類似,但DANNY的歌較多人聽,可能是有更多共鳴吧。
延伸閱讀 - 1986年11月,號外,黃敏華專訪
黃敏華《悟》、《堤岸》、《挑戰》等,及相關介紹
2011年5月14日
Mondialito
2011年5月6日
由國民談到2048的香港與世界


- God save our gracious Queen
- Long live our noble Queen
- God save the Queen!
- Send her victorious
- Happy and glorious
- Long to reign over us
- God save the Queen!
根據中共的說法,香港「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的領土,只是於1842年時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從此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深圳河以南的地域就成了英國屬土--直到淪陷元年,1997。
最近和一些人談起BN(O)。有些靠祖蔭而「上岸」拿了BC的人就說你只有BN(O),不是英國公民啊。曾經,1981年前香港出生的都是BDTC(今稱BOTC,英國海外屬土公民),1981-1997年香港出生的都是BOC(英國海外公民),即是筆者。我很氣憤,因為BN(O)持有人也是英國公民啊。不認識1971年入境法及1981年英國國籍法案的大可以自己去查查看,不必因此爭論。
談回正題,你反中亂港,崇洋媚外啊。後者我承認,前者我也沒有,即使有也只是文字上。我愛國,愛的是英國。不是說英國就是好,英國什麼問題也沒有,不過對比起中國,對不起,不堪入目。(有些人會說,那你又用中文打這篇東西?--喂,馬來西亞、中華民國、新加坡、還有海外,沒有人用中文嗎?)
他們又會說,你一出生就是一個中國人,這是一項無法改變的事實。駱家輝(Gary Locke,撰此文時為美國商務大臣)是華裔,但你不能說他是一個中國人。「是不是中國人」客觀地說可以用會不會說流利漢語(包括粵語、台山話、普通話、福建話、客家話等)/寫中文、出生地、國籍等。
駱先生只會說台山話、英語,也許現在會一點兒粵語或普通話,但不流利。他不會寫中文,出生地在西雅圖,國籍理所當然是美籍。
我嘛,粵、普均可(很多大馬人也是)、會寫中文(很多大馬人也是)、出生地是英屬香港(很多BOC也是)、國籍是英國海外國民(香港曾申請的有340萬人)。我的血統是華裔,但不代表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我支持中華民國。
繞了一大個圈,究竟國民定義為何?少數族裔該如何計算?香港大部分是華人,少數是印、巴、尼、菲、印尼、緬、泰等族群,澳門大部分是華人,少數是葡人/土生葡人,需要他們面對五星紅旗、唱「國歌」嗎?
搶奶粉、吐痰、大便、大聲喧嘩。
香港人似乎越來越能容忍,大陸人也就順便「啊啊咋咋」。
經濟掛帥的年代,學普通話、與大陸交流是無可厚非,但無必要這樣。
我不反對與廣東省多交流,特別是廣州,同聲同氣,還是辛亥革命前黃花崗起義的始源地,而省內其他部分也能通粵語,對文化溯源起重要作用。
如果說吐痰是廣東人的專利,那其他就是其他地方的鄉巴佬暴發戶的專利。
五十年的時間,是讓港人由文明變得不文明。
如果說上天獎勵我們,給了我們英國統治,那麼祂在1997年,拿走了。
Give,and take。
有所犧牲方能有所收穫,似易實難,知易行難。
小弟口頭禪,有好多事情不由得自己控制,該好好控制能控制的。
不過,上天能不能給曾蔭權一個腦?
他好歹是祢的子民啊,天天禱告,也得聽吧,不要將他的禱告Report as spam啊!
很多事情不由得自己控制,1984、1989、1997。
走的走,回流的回流。
香港,卻不再是當年的香港。
當年的香港,知識改變命運;今天的香港,姿色改變命運。
沒有副學士、沒有港鐵、沒有地產霸權、沒有領匯、沒有垃圾政府也就沒有示威者、沒有鐵馬、沒有警犬(此處意謂如狗一樣的警察)、沒有中聯辦、沒有Facebook、沒有多媒體創作、沒有我。
本校校長說︰現在的年輕人太喜歡抱怨,我們以前不會這樣,不會衝擊政府,會和平理性非暴力--類似的話--慢著,他是校長嗎?
香港的未來,也許會像粵語流行曲一樣,隨著資訊的流通,越來越多人忘記了應有的權利和義務,最後由國際都會,變回一個小漁港。well,這當然是也許。屆時中聯辦也許會大喝香檳慶祝香港「回歸」多少週年,然後宣傳「香港--或者是世界上最美的漁港」。噢,不好意思,根

2048年的香港,也許politician都已經全部「回歸祖國懷抱」、「譜寫香港和諧穩定新一頁」,不再提什麼民主化、代議政制。

民建聯成功爭取黨員順便成為共產黨黨員,並爭取為男性同志(oh I mean comrade)提供婦科檢查。
社民連?

民主黨結束了?

香港高登這些反動網站當然要有ICP才行啦!
此時,我也許坐在加拿大的家裡在搖搖椅上看香港新聞;
又或者坐在監獄裡任由海外的示威者喊我的名字,
又或者被軟禁著,不能見妻子,
又或者被坦克輾過,不在存在於三次元空間,
又或者看著大陸人民站起來,推翻PRC。
2011年3月23日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

在開始本文之前首先和大家分享劉蓉的習慣說︰
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俛而讀,仰而思:思而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窪徑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來室中,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命童子取土平之。
後蓉履其地,蹴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後安之。
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履平地,不與窪適也;及其久,而窪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故君子之學貴慎始。
講了這麼一大堆古文,作為讀者的你可能悶死了,不過這帶出我想談的題目-學習應有的態度。近日,本校頻頻發生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鼠竊狗偷之輩,上課嬉戲之輩……叫人擔憂。
筆者雖為此校學生,但卻與此等低等人種絕無半點關係。自問沒上課嬉戲成這個樣子,最多只是畫公仔 (上課有,考試也有)。好端端的學生怎麼會弄成這個樣子呢?
Peer pre....不是,是友儕問題,沒有壓力。當學生上課的目的是嬉戲不是上課,是取樂而不是學習,而群眾亦然時,他們便會跟從,此所謂「破窗效應」。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 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本校校長曾於早會談及「本校校風淳樸,吸引區內不少家長子弟入讀」,我聽完此句不禁竊笑,看來校長也只是和晉惠帝一樣的想法。筆者初唸中一時已出現不少問題,吸煙、說髒話等不在話下,上課聽歌玩手機也非罕見,甚至有同學上課時手機鈴聲響起。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 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 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 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 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 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 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 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
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 “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 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 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 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轉自U148網)
自詡為蝴蝶灣區受家長愛戴的學校的學生的我一直以來都覺得學校其實有問題,如管理架構、領導、部分教師等。一直只有那掛名的「師生座談會」有一個「交流」的好機會。一個成功的學校不該是這樣子的!有已離職老師坦言之所以離開是因為一些教師調配安排,如可減少這方面的問題,便不用導致教員流失而需聘任新老師。
學校方面理應獎罰分明,確切做好訓導工作。影片其實是否上載到YouTube並不是一個大問題,問題是心態!根本現時的年輕人缺乏的是一種承擔感,任憑你怎樣「灌輸」正確的價值觀也沒用,說這話的人要麼讀書讀上腦,要麼晉惠帝。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爭端,又或不尊重並不是一時三刻的事,就如第一次世界大戰般,有著軍備競賽、結盟制度、極端民族主義等各項因素糾纏在一起,最終有塞拉耶佛事件作導火線而爆發戰事。(以下內容請勿對號入座,否則自理) 比如某些老師上課無聊,本可於一課講完的內容拖長來說;不給學生小休又投訴學生上課打呵欠;自說自話。
片中的老師曾任教筆者普通話科三年,對她我沒有什麼特別的評價,要說也只是說她自製了一套「拼音」,比如「歡樂 huan le 呼彎 勒鵝」要我們這樣寫和背默,天啊這樣誰不會作弊?吃飽了撐的。
撇開這不談,教師和現今的學生嚴重脫軌,就是那些有上Facebook的「至In」(啊不現在用已「升呢」)的老師亦然。他們了解當今學生的心理嗎?有唸過兒童心理學嗎?很多事情抑壓著很久,最終像火山一樣爆發,這又怪得誰?養不教,父之過,下一句是什麼我不說。
問問韓愈吧?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解決困惑這不難,傳道、授業呢?
老師是傳承文化道統(忠孝仁愛之道、古聖先賢修齊治平之理)、講授(教導)智識技藝和做人處事規矩、解答困惑疑難的人。
忠孝仁愛是什麼?老共老早忘記了的東西咯。套特衰政府的話來說,這叫深層次矛盾,不是派六千元就解決得到的。中華民國之所以到今天仍用這些做街名,姑勿論是「做做樣子」還是真心,起碼它有提及,人們會知道,大陸什麼都解放、東風、人民、革命、北京,連好端端的一條廣州市道路也得改名叫北京路 (老實說,很俗氣)。喪失了文化道統,也就喪失了作為學生應有的一種心態。
當今要務是抓緊機會,不是由上而下式的灌輸正確的價值觀,而是讓他們自省。社會上,僱主均喜歡聘用一些具有自省能力 (即所謂「襟剷」)、勤奮向上、樂觀積極、勇於創新、求進的僱員,而不是公主少爺們 (欸,不要說我,我能做家務,不做是另一件事)、要求社會給予機會、「老奉」要人侍候 (的你入宮侍候皇上就有份)、漫無目的、卸責偷懶的學生。如何去培養?
於此發表一下拙見,校方應果斷取消所有一天課堂,用一天時間去讓他們反思。當頭棒喝對現時的年輕人而言已是沒用,反而會萌生一種「我睬你都有味」的想法,不但未能達至目的,反造成反效果。對他們而言,單向式的罵不是一個恰當的方法,讓他們反思己過,像慈禧太后在1900年下詔罪己般 (well,她的動機, I can't tell, but 起碼她有做做樣子)。
科技日新月異,教師們應把握機遇,積極求變,學習年輕人的溝通方式,即使較年輕的老師亦然。有些人 (都叫你不要對號入座咯你硬是不聽的) 到今天仍然抱著一種我是老師我說了算的心態,高高在上,漠視群眾聲音。在學校我們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了我們,學校僅僅為一建築物,死氣沉沉,了無生氣。建立一個陽光、正面、積極的校園氣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互聯網的發達使得有些學校 (新界東北區某些學校) 採用鐵捥政策,不許學生在互聯網批評學校,甚至不准拍拖,違者紀律處分等。作為老師理應開明,並以務實的態度和學生交談。校長應更多的走出課室,和更多同學對話,教師應該在授業之外,多了解學生的喜好,改變他們的想法。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這適用於問題的形成和問題的解決。解決問題的方法有許多種,但要堆砌好一個羅馬出來就當然不只一天。生活有太多事叫我們習以為常,如常的刷牙洗臉吃早飯更衣上學中飯放學休息,生活的急促叫我們缺乏思考。作為局外人的我們,不管教師、學生或是在職人士,應該嘗試改變我們固有的習慣,脫離固有的桎梏思考,設身處地。我這樣說並不等於叫學校改變網上laissez-faire改為鐵捥強硬政策,no!中國和西方的思想可以作為一個媒介,推廣仁義禮智信,提倡自由 - 但有適當的限制,鼓勵思考、創作 - 但保持適度的控制。
說了這麼多,口水都乾了 (不,手指也累了),還未說題目那句話何解啊?
那你談天下國家來有毛用啊?
2011年3月14日
3月14日感言

無窮無盡的愛?數字大小表示高低起伏?我自己都有點覺得這樣的想法太穿鑿附會。
樓下看見有男生送花給一名女生,年約廿多,男的不算俊俏,沒空看那女的樣子,回家去了。
一大簇花又有何用?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即使那是基因變異品種,得到也只會是已變質的愛情。
不要問我有什麼資格說這些話,原因你懂的。
送花的目的是稱讚人家美麗?還是純粹只是個例牌動作?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著。」
苦痛的拉丁文是dolor,活像中文的「墮落」似的。
幸福、開心的拉丁文是felix,也像中文的「費力死」。
不知道你追求的是墮落,還是費力死?
2011年3月1日
Work hard.
快要窒息。
工作,不一定是指投身社會工作。
一出生,你的工作包括學會叫父母,自行如廁,寫字,咀嚼東西還有說話 (偶爾還可唱歌)。
踏入小學及初中,部分人可能開始被要求要學做家務。主要還是要默書,不過還可以上上電腦課。
到了高中,放在手中的東西有如沙一般離去。事情不再由我們掌握,變素添了許多。要考試要溫習要面對父母。
又真是這麼有運能進大學的話,部分人的工作可能是上莊、拍拖、做project、趕essay到凌晨等等。
投身社會,要找工作要面試要受老闆氣要加班要捱得要罵得。要兼顧日漸年長的兩老,有空陪他們飲茶又或逛公園。又或找藉口逃避,想自己一個靜靜。
到退休,甚至要拾紙皮,過著悽慘的生活。
中國人就是這樣,勞勞碌碌一世都唔知為乜。
不是我崇洋,而是西方真的輕鬆一些啊。君不見外國人將spoonfeeding教育套諸其子弟身上?
沒有!
因為他們知道死記硬背不是永恒的。
香港?沒有!
因為他們不知道死記硬背是屎忽痕的。
容我以兩句話作結︰
辛辛苦苦得個桔,營營役役為左乜?
2011年2月26日
[澳門原創音樂] 新濠2011My selection [玩偶][承樂]
《玩偶》
曲詞編唱︰Crossline
我未夠入戲信奉你歪理 閉著眼蒙著耳才能共你一起 要夠自虐才能得到趣味
因你心野只愛到處飛 一對手臂滿足不到你 奇蹟可否降落這絕地 快心死
仍捨不得你 記憶可怎麼拋棄 即使抱著你 懷內卻滿是空氣
#傷痛在甜蜜背後 擺脫不了的毒咒 無謂強逼你再回頭牽手
相愛未能敵過種種引誘 要拋開我便放手拒絕停留
留下我一個自作自受 我也早已悶透
耗盡了力氣共你玩心理 卻未夠耐性維護你這麼不羈 再配合你 遺失了自己
或者該感激你 趁早撕破這淒美 最慘痛日記 猶如垃圾留待我處理
#傷痛在麻木過後 當你扯線的玩偶 來受你擺佈繼續長期遷就
相愛未能敵過種種引誘 要拋開我便放手拒絕停留
留下我一個自作自受 我也早已受夠
@高攀不起你不知悔改 無需惻隱你貪新厭舊
抱著最愛 再覓更愛 很清楚我普通貨色
填補不到你深淵似的 寂寞氣息沉重到愛得竭力
#傷痛在麻木過後 當你扯線的玩偶 來受你擺佈繼續長期遷就
如這算是緣份我早該看透 誰都可替代我誰都不罕有
還未放開你是我念舊 我早已沒救
先評詞。全篇唯一寫錯了「惻隱」。
對比上一首沉溺,算是退步了一些,曲不錯,但詞需要finetune一下。
韻尾用上最大路的 -ei/-oi-/ik/-au,穩打穩扎。
曲沒有掩蓋vocal,但對比起沉溺,這次需要耳朵打醒十二分精神才能把歌詞完全聽進耳。
詞方面,他們希望表達心裡的感覺,但是無奈地用字「行」了些……
另外在填詞時也沒有沉溺的smooth。如當「梨」扯線的玩偶等。詞語排位導致忽高忽低。
承樂 (Black Sheep)
曲︰潘國彬
詞︰王莉娜
編︰潘國彬、王莉娜、吳啟豪
唱︰Yaya@Black Sheep
讓自己沉淪在這漆黑一角
靈魂痛失沒有被尋獲
繼續來讓自己浮沉在那水中漂泊
潛移物色再度尋覓
抹煞掉這不幸 當初的不憤
全怪在我不能 抽身投入
*像承諾 繼續愛 似是壓逼與受害
悲與哀 障礙賽 可否轉身離開?
嘆無奈 太活該 只好置身處外
心似海 盼望愛 放任熱切期待
寂靜中攜同赤色天真軀殼 熊熊烈火熱切卻無助
世俗還未望清無人認領孤單一角 朦朧著迹 遍地遊歷
耗盡了僥倖 放縱了心癮
來注視我雙神 媲美無憾
REP*
站這舞台上 要唱得鏗鏘
竭力繼續演繹 誰曾讚賞
這承諾 兌現過 似是壓逼與受害
是承諾 放任愛 撇下什麼如果
我回望 注視我 知音拍掌應和
可有天 會共我 高唱這一闕歌?
BTW 主音姐姐很甜啊 (妖,你去死
先談填詞。忽然轉韻都算了。填得唱出來未能夠完整地打出來,可想而知。
他們說這首歌和熱愛音樂有關,不過只是最尾和尾二段有談及;
又提及是自己的感受,Come on,dur一個字可以faak做咁多個字,聽眾情緒會由少dur變做自己超級dur,無濟於事。
填詞的貌似是Keyboardist。未嘗不可,但填的時候唱出來部分字又是出現忽高忽低的現像,如「謝」承諾、未「完愛」等等,應要注意。
[簡譜︰C大調中,1234567 denotes do re mi fa so la si (CDEFGAB),1'代表上一個八度的do,7,代表下一個八度的si,# sharp,b flat]
曲方面很不錯,不過一開始那個重覆6, 6, 7, 1 6, 4, 4, 7, 1 6, 5, 5, 2 1 7, 之後就2 1 2 1 2 3就不太好了,可以改為7, 1 7, 6#, (慢),接著又可以接回 6, 6, 7, 1 6,/6, 6, 7, 3 6, 6, 5, 4,,感覺好的多。Key可以上幾個就上吧,主音姐姐的聲音壓住,未能夠充份運用出來,也就是說錄音時的聲線不是她最好的聲線。(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她說話的聲線 ((妖,你去死
繼續支持澳門原創音樂!
教學語言與Deteriorating的文風 - 香港的填鴨教育
(pre-閱讀)
http://www.lkyms.edu.hk/hkcms/download/lang0801.pdf
談起粵語和華語的問題,總是叫人氣憤。
先在這裡定義一下,為方便理解,粵語指以廣州舊區為標準口音的廣州話,而華語則指中共方稱普通話、台灣方稱國語、新馬等稱華語的、以北京話為基礎、全國性普遍使用的語言。
文中提及,亦是許多家長和「普」派人士指出,香港學生寫作長期有語病問題,受粵語影響至書寫時「我手寫我口」,存在粵語固有詞彙和粵語語法的問題。另一方面,它又指在海外教授的「絕大多數」是華語(加簡體字)。
第一,筆者自幼喜愛閱讀,不管中港台書籍統統拿來看。小學時字雖醜,但一直甚少有錯字別字。不是說自己看書多,但是看書多能令自己學到更多知識之餘更能減少錯字,書寫時沒有 (或最小化) 粵語語病。誠然現在的學生多不願意看一些苦澀的文學鉅著 (至少我四大名著也沒看),但近代作家中也有一些較能吸引時下年輕人興趣的作家和一些只是談及自己興趣為主的作家。若要舉例,前者我會說陳雲 (留德學生,現為作家)、陶傑 (資深傳媒人、專欄作家、電台主持等多棲媒體人)、畢明 (著名廣告界人士,亦為專欄作家)、區樂民 (醫生及專欄作家);後者我會說董橋;二者之間偏有趣的,可能是左丁山。(還有一些學習類的,如蘋果日報古德明等,實為英語良師,另亦有不少學英語書籍,鑑於此非本文重點,不贅。)
當然,女生們愛看張小嫻、林穎琛亦不為過。此處介紹如此多書籍,談的是什麼呢?Writing Style。Style這詞嘛,叫風格似不適合,乾脆連Writing一起,稱之文風。
文風的培養並不是一朝一夕的,看的多,自然能學習得到,甚至明白箇中道理,所謂「文以載道」,這點早前談過。然而為何現在的學生寫的那麼差,白字錯字連篇?心態。說我們的傳媒出事了?報紙尚可,雜誌當然口語入文,不求原字為何,只為讀者明白即可。既然如此,甚至連電視台字幕 (有時連新聞部也有,真不知是記者也不識字還是手民之誤) 也能寫錯的不能叫人接受,寫錯字的人就會說,「點解佢地可以寫錯我唔得?」還一臉理直氣壯的樣子。
教師壓力大,勞損易捱壞。為考試而努力,不斷催谷成績,無所不用其極。於是我們由小到大就被灌輸要怎樣寫實用文、信件、便條。Come on James,你向九巴寫投訴信寫錯了他們不會用紅筆圈著你的錯處然後跟你說這裏格式錯得扣分吧?要是要寫,不按格式也可,反正香港人人都不太按格式辦事 (政府除外,死板的很),甚至我曾書寫一封內容中文,開端結尾寫英文的信件。
就是這樣,可能出於惰性的緣故,人們都不太理錯別字,事實上這對年輕一輩影響很大啊。用北京話說,人們「一股腦兒」的去做某事,規範書面語應作一窩蜂,因為是像一窩蜜蜂似的去做某事,而非一鍋蜂、一窩鋒 (反正錯的見過不少)。過份picky不是一件好事 (看我便知道),不picky也不是一件好事。要是都「包容」的話,就有失大體了。由今天起多看上述推介作家之專欄和書,改善自己的文風。
另一個問題是海外就教華語和簡體字。實則不然,我們可以看見不少到海外的父母以粵語和下一代溝通,下一代不會聽或不肯講是另一件事,但起碼有用粵語溝通是不容否定的。正如筆者在英國的一位朋友,母親是港人,故即使孩子是混血兒,也在週末送他去中文學校唸書,繁簡體也有,粵語華語也有,並沒有出現上述情況。它又提到香港是中國少數用粵語授課的地方。澳門呢?廣東省呢?廣西省雖然被中共壓抑粵語很嚴重,但肯定有學校以粵語授課。簡體字問題,本人在此表態,我不反對簡體字在手寫層面的應用,但印刷、電腦、手機、書法應一律用繁體 (正體) 取代。中共應允許繁簡二體並存,時間會自然淘汰劣幣,良幣便能驅逐劣幣。至於方言方面,這個美其名是為了溝通方便,實質是箝制。黨委很多不是本地人,也不會粵語,要是你用粵語說他壞話,他又聽不懂,豈非造反?黨的代表是嚴格遵從「黨和國家」的政策,全面使用普通話的嘛,不會卑躬屈膝的遷就你粵語少數人士。自從1980年代開始廣東人不能在廣東「坐正」之後,省長、市長等職位一直由外省人擔任,才會出現萬慶良之類的「好市長」,又免費坐地鐵 (擠塞的很),又「安得廣廈千萬間」(引錯杜甫的詩為李白所言),大會講話即使會粵語也不講粵語。筆者曾到肇慶一學校聽教授講課,結果他是本地人,會粵語,但堅持說普通話,結果我和數名友人寧可談天也不想聽他講 (當然內容也是重點,什麼中華先祖,什麼伏羲氏啊燧人氏啊悶的要命)。「天不怕地不怕,最怕XX人講XX話」 (基本上全國都通用,放個地方名進去不就行了唄),放[廣東+普通]的組合也不為過。我只能說我聽得明白他說什麼,但不代表我願意理解他說什麼。
根據最頂層那份文件,如果我有教育文憑,我現在是可以去教學了,PSK乙級二等的都能教!
又在此表態一下,我認為粵語和普通話/華語各有各精彩,粵語有些普通話不夠「盞鬼兼得意」,普通話也有些狀況粵語不能取代 (如台灣綜藝節目名稱,或內地俗語「給力」「坑爹」「油菜花」等)。我十分支持粵語,也不反對普通話,但請不要用普通話教中文科,我尊重你們說普通話的權利,你也應該要互相尊重,你要是只有前者沒有後者的話請你吃屎。
老是說我們是鳥語的人,我們鳥語花香,當然普通話歷史基礎較薄,但也不完全是胡言亂語。我有使用自己母語的權利,也有權利選擇用繁簡體字。說到底還不是經濟掛帥?「要不是大陸看看你們香港,你們XX了!」某陸客在香港機場的狂言妄語。
順便一提,香港人你有沒有尊嚴的啊?連台灣人都在講我們住的差,陸客來港在商場會大便你還要替他擦乾淨,以前英國人的時候就要不斷說英語,好聽點叫適應力強,難聽點呢?
唉,寫到這不想說了,就此擱筆。
(本文版權由CLPRO全權擁有,轉載前請先留言通知,著明出處及作者,謝謝。)
2011年2月19日
兔年首篇︰談抽煙
照舊在香港過,照舊是很行的和親戚說恭喜發財身體健康然後雙手接過利市去。
談抽煙。
我沒有統計,我相信我facebook裡應該至少1/3人是抽煙的。蘋果動新聞今天出了一篇關於全港報販反對煙草加稅,又提及了這一網站︰好煙民大聯盟,我覺得很搞笑,欲與諸君分享。
煙草當初是印地安人祭神時所用,後來被西班牙水手帶回國,旁人覺得他們與魔鬼打交道 (that's what I think) ,然後在16世紀時傳入中國,「一拍即合」,不論老毛或是鄧小平,心情很愉快的江交棒,都是一等一的煙剷。奧巴馬也曾是煙剷,不過後來戒煙了。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這樣,認識一個朋友之後突然發現他原來是煙民,口中不會說,心中難免對他大打折扣;而她則更甚,開口吐出萬寶路或是健牌,煙屎牙再加上泛黃的手指,頓時無性趣。倘她對你有意思呢,則更為惡頂,試幻想相吻時對方口中一襲煙味,真叫人作嘔。
(請於新TAB中開啟)
這名女生似乎將一些不恰當的價值觀硬說成恰當。地盤工人、三行裝修佬抽煙雖不好,但總叫比一名衣冠楚楚的女生抽煙來的正常。買煙草的錢積累起來足夠去旅行這個道理小學也有在教,這名美編卻似乎不知道。又說借吸煙來消除肚餓感,越肚餓越抽,越抽越肚餓,最後一天一包到一天數包,exponentially上升,糟糕不?
(請於新TAB中開啟)
我又糊塗了,幹嘛?又抽煙又要潤肺,這不是又要威又要戴頭盔的道理麼?
潤肺是好,但一邊抽煙一邊喝這些飲料,跟吃興奮劑後吃鎮靜劑一樣道理!
天啊,這兩樣不是酸和鹼,不會有中和作用的!
口口聲聲說是好煙民,有多好?還不是在垃圾筒邊打甂爐!
行政人員、廚師、三行、電工、地盤、扎鐵、職業司機,「與煙民和非煙民共建一個和諧、互相尊重和包容的社會,承傳香港國際大都會多元文化。」嘩!幾咁豪言壯語啊,到頭來只是一個被譏笑的組織而已。
FB吸煙的朋友︰
無意冒犯,但我真的非常討厭吸煙的人,至少不要在我面前抽。
2011年1月29日
[轉載] 粵語詞 ZOMBIE - THE CRANBERRIES
TO:LET ME BAND
歌詞內容:講述對已離世的愛人的一種內疚感及回想對方在世時不懂珍惜對方的傷痛感覺!
粵語填詞︰FATCAT LAW
憶 往事就想到舊年.和你在傾訴深夜
今已是自己過無人.在身邊感到黑夜
在世時.太猶豫.遺下愛.難俸獻
告 別時.已太遲.愛已凋謝
這段路.難逆行.如罪人.成罪人
這路斜.似毒蛇.刺痛深夜
每 日每夜.在想某夜
你跟我.再擁抱.抱緊些
靜夜或午夜.在想某一個夜
兩相對.太心醉.那一些
心 太亂令感覺也卷.煩惱在吞併擾亂
想昨日內心太猶豫.令你又傷痛不斷
嘆舊時.你在時.人就似.難合意
告 別時.已太遲.愛已凋謝
這段路.難逆行.如罪人.成罪人
這路斜.似毒蛇.刺痛深夜
每 日每夜.在想某夜
你跟我.再擁抱.抱緊些
靜夜或午夜.在想某一個夜
兩相對.太心醉.那一些
2011年1月28日
淺談意識形態的論爭
這個論爭絕對可以導致兄弟䦧牆,朋友翻臉,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宇宙大爆炸 (喂那太扯了吧
回來。
意識形態廣義而言是一些人們願意相信、信仰的東西,諸如「ism」和宗教。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論爭,搞到我和一名澳門的友人A (相信有點左傾) 有點尷尬。
事緣由於這篇文章,我和另一澳門友人B就不同意了A的觀點。
由「反對一切形式的分離主義」,談到資與社的問題,覺得很值得拿出來談談 (都說你這裡沒有人看的咯)。
帝國主義如何影響分離主義,喲呵,這可是大學程度問題。不過我也樂於討論,各位讀者也可細細思考。
美國是帝國主義,蘇聯又何嘗不是?只是換了個名,一樣的餡子,美國和西歐合作 (雖然都有搵笨成份,但都有協助重建二戰後的歐洲 - 馬歇爾計劃本身計劃是可以益埋東歐的,只是莫洛托夫計劃不允之);蘇聯和東歐的卻不是合作,是強逼屈佢食死貓,糧食問我買,你們只做機器吧。
BTW,著墨太多,基督教 (徒)和非基們的論爭倘若再寫出來的話……
今天就暫且寫到這,寫了三篇仍然是很興奮,藏了在心底的說話得說,得好好的說。
由蘇紫紫 (王嫣芸)談到中國形象
不知道誰是蘇紫紫請先GOOGLE一下。

在私立場我倒是覺得她挺美的。
AND 王嫣芸這個名帶點清末民初的餘韻色彩,引人入…(喂)
在公立場呢,這個可是個「通識」「現代中國」探索題目。
中國一向自改革開放以來則存有許多問題,就是到二百多年後的今天,這段話仍然管用︰
中華帝國是一艘陳舊而又古怪的一流戰艦,在過去的一百五十年中,代代相繼的能幹而警覺的官員設法使它漂浮著,並憑藉其龐大與外觀而使四鄰畏懼,但當一位才不敷用的人掌舵領航時,它便失去了紀律與安全。它可能不會立即沉沒,它可能會像殘舸一樣漂流旬日,然後在海岸上粉身碎骨,但卻無法在其破舊的基礎上重建起來。—馬加尼,1794
話雖如此,但蘇紫紫的出現是顯示了許多社會潛藏的問題。
當中一個家人觀念意識問題,或者具體點講,「孝」。(中化出沒啦啊啊)
在中國起源的這個概念到了今天竟然分成兩個極端︰
1 - 忤子 / 利用家族或家人名聲造就個人的利益 - 忤子,不用說了吧,一大堆嚷著砍母砍父的;後者最佳例子是李剛之子李啟銘,雖然到最後他還是認罪
2 - 孝子得「好緊要」 - 家族內部十分團結,但分枝卻無動於衷 -
長輩有病借錢,親友不瞅不睬
「形體藝術不是色情」
這又是值得玩味的地方。喲,我看好多形體藝術的影片的啊 (喂這裡可能有未成年人的啊)
她呢我倒是很尊重的。姑勿論什麼,為著撫育自己的奶奶 (請別想歪)而「瞓身」工作。
對我而言,她deserve的不只是五百,(而是伍佰 [頂你好爛啊]) 而是我的一份尊重。
問我會不會為家中長輩工作籌錢?就是我肯,家長也不肯。
就這樣,生活在健康快樂世界的香港小溫室花朵們 (台灣稱「草莓族」)又無驚無險地出來社會工作,又開始工作供樓買車識另一半的人生必經路程。
一河以北的世界,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這裡沒有公義,沒有普世價值,沒有良知 (老人跌在地下不扶人家起來,有好心人扶結果老人身體有事,家屬控告之,繼而造成全國都廣泛出現不扶老人的現象 - 免得被人控告)。
「事不關己,沾沾自喜。」這或許是諷刺地顯露中國人本性的一句金石良言。
BBC英國廣播公司停止普通話廣播略談

筆者打從2007年開始探入媒體界,並知道原來英國廣播公司是有粵/國語廣播的。
之前基本上都是從英語頻道的一些了解到BBC這個頻道。
經過慢慢的發現,英國廣播公司網站除英語外,更有法語(非洲)、波斯語、阿拉伯語、中文等語言版網站,波、阿、俄都是主要的電視廣播語言,電台廣播語言就更多了,粵、普、越、緬等也有。
曾經閃過希望到BBC粵語部做的意念被否決了,雖然一開始就說「歡迎收聽時事一週,而家係格林尼治標準時間X點,香港時間X點,我係XXX」是一個十分帥氣的開頭。
大部分中國人民奴性都重,套陶傑的話說,「小農基因作怪」。
其他的有識之士也對政權阿諛奉承,好聽點叫媚共,難聽點叫brown-noser。
再剩下的,希望探求真理真相 (which is not encouraged by PRC/CCP)的人呢,靠的就是「那一小撮煽動顛覆國家政權,妄圖侵害國家利益,意圖干涉國家內政」的「反動」海外媒體。
BBC此舉,有點政治意味。
等你班chinks (不是自我咒罵,英國racist大有人在) 傻傻地,一世畀PRC管,遠在千里外的英國繼續逍遙過活,令人想起以往英國在港不提本地史的「光榮傳統」,愚民嘛。
的確,普通話廣播中有不少節目是挺好的,教英文的啦,講體育的啦 (雖然不怎麼樣),講科技的啦,都有半小時至一小時,反觀粵語節目則只有一小時--包括了歐洲縱橫、中國人談中國、科技脈膊及國際新聞等內容 (香港、PRC、兩岸內容著墨不多),連體育也沒有,譯名就全部跟足普通話譯法 (即新華社英語譯音表),真的「沃-瑟-法克」。
不用多撥資源給粵語部,不CUT粵語部就是一個對香港的恩賜。
香港收聽方法︰星期日早上0700-0800 香港電台第二台轉播時事一週 (粵) / 上 bbcchinese.com 收聽
2011年1月18日
[持平打詞評] 「借東西の小矮人」- 不知所謂
G.E.M. 鄧紫棋 - 借東西の小矮人 主題曲
本身我對這套電影沒有什麼觀感,不過其日語版的主題曲與粵語版相比,赢十幾條街都得。
CECILE CORBEL本身聲線甜美,曲亦作得不俗,帶出一種由沉重步去輕快的感覺,令人清新不已。
G.E.M.的粵語填詞是絕對毀掉這曲的粵語元兇。
小弟對填詞興趣甚濃,卻想不到為何不找職業詞人填詞而要找這名「才女」?
只要詞寫得好,我是很支持將日語歌以粵語寫出的。
得罪說句,打從GEM出道以來我對她沒好感,理由是借「巨肺」和「巨肺前的一對」上位,哎。
填詞方面她算不上是填詞,胡亂地填,沒有不協音,但文白皆入詞是大忌!
要麼全部書面語,像現時市面的情歌一樣,要麼全部口語,跟許冠傑風格。
不倫不類的填詞只會令人極度反感,加上有點矯揉造作的形式,不禁叫人反感。
回敬妳一句,「You're twenty years old yet you're lazy」。
曲︰CECILE CORBEL
「粵語填詞」︰G.E.M.
I'm fourteen years old and I'm pretty
年紀輕輕嬌小而活潑 【此處用ut韻,然後隔了幾行才用】
地底屋企多優美 【什麼?屋企照樣入詞?本身已違反粵語/國語用法。「地底的家多優美」已經勝於「屋企」此等不倫不類的入詞詞匯。】
一直借東西去生活【這裡甚至和原曲相違背,按0234寫法原曲應為303378782,現在卻成為了304378780,對原曲的不尊重可見】
*[心有時會喜亦會悲
不過想起你嘴角上會彎彎翹起【上變音為常,翹起又是口語】
頭髮輕飄了風之中【風變音為諷/逢】
草與花這刻都太動容【老友這個動容已經有好多人投訴你寫得厭喇】
看雨點飛舞在半空【這句可謂全首最正常的一句】
而越過小巷裡片天空【什麼叫「裡片天空」?我中文程度差,不會解】
可有哪個他因我動容
聽笑聲飄散在半空]
然而這小小世界太安靜
平時即使高興也沒誰和應
若果打開心傾聽
誰可輕輕的呼應【誰變音為睡】
等待誰可開解這心靈
REP*
唉,2個字︰玩完。